爱花之人说,愿做一枝花,无语悦人间。
没有什么比天然去雕饰的容颜、幽远清雅的芬芳更让人身心愉悦、神魂涤荡。
这就是美的力量。
它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深情厚谊;
它是「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的清静自在;
它是「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相映成趣。
人类从未停止探寻和追求美的脚步,所以插花应运而生,将天地大美聚于身边,蕴于怀中;把生活情趣藏在瓶中,留在心间。
史书有载,西汉孝惠皇后曾广罗“四时植花”于室内,并将其安置在寝榻、几案之上,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插花行为。到了六朝,插花以佛前供花的形式出现,成为一种礼佛的手段,在对美的敬重中表达出对生命的虔诚。
人性对美的需求推动着插花的发展,如果说宋以前,培训花艺还只是盛行于宫廷、兴旺于佛堂的雅玩清供,那么到了宋代,它就是人人都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吴自牧在《梦梁录》写道:「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插花被宋人列为“文人四艺”之一,不仅崇尚在家中摆放鲜花,有时候出游也不忘携带桌几,「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
在吴自牧看来,插花确是风雅之至的「闲事」,但也因其「门槛高、开销大」而「不宜累家」,不适合外行人和平民百姓。很多人也一直有这样的印象,觉得插花是阳春白雪,是高雅艺术,仿佛离自己很远。
其实不然,插花是最简单的美学修行。不论是春花枯枝,还是青瓷瓦罐,只要心中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生命的体悟,那么放眼望去,一草一木皆可入画,一荣一枯皆是意境。
盛也美,败也美;花也美,叶也美。
一次灵魂的远行
爱插花的人说,愿于灵魂深处种花植木。
花草的点缀,让我们的生活空间立时变得生气勃勃,既有含蓄风雅,又有盎然意趣。
而折枝插瓶的过程,也是我们安抚平日里躁动的灵魂,与自然对话,审视并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过程。
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秦汉胡同的花艺试听课,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种生活与艺术交融、灵魂与自然共鸣的愉悦和放松。
插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无关文化程度。花艺老师刘瑛说,插花甚至不用学,也能插。
当你面对丰富却杂乱的花材无从下手时,成体系的花型和插制手法可以为你拨散迷雾,指引一条明路。
可当你习得了理论,想要寻求突破之美,就必须抛开理论的藩篱,跳出传统插花的框架,任五官去感知四季的流动,让想象力随草木的生长去自由驰骋。
西式插花注重装饰,中式插花更讲求意境,「入眼是画,入心是禅。」如今人们总爱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当我们的身体被生活禁锢在一方有限空间,修剪花枝、静心插花之时,就是我们的灵魂穿山越林,随心所欲,复归自然的时候。
不需要雍容绝艳的名花为素材,也不用清丽华贵的瓷器来相配,简单的一盆水、三两半开小菊、几枝枫叶,就能让人短暂地忘却课业的负担、工作的压力、鬓边的白发,明日的难题,只为眼前的这一件作品欣然自喜。
一次好的旅行能让人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治愈,而插花带给人美的享受,让人见之忘忧,在心理学上属于「艺术治愈」。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花艺虽有断层,却始终绵延不绝。
最后,以刘瑛老师的一段话作结: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插花可以丰富内心世界,一群人插花可以创造文化。我期待你一起来作复兴中国插花文化。
广州、东莞插花培训哪里好,就选爱丁堡插花培训学校。http://www.ch2222.com/
想要掌握更多的插花方式就咨询爱丁堡插花婚庆培训学校或者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广东广州爱丁堡插花花艺师学习班/广州爱丁堡婚礼策划学习中心
×